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案例 > 正文

内蒙古兴安盟因地制宜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

2023-03-07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内蒙古兴安盟因地制宜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工作新路径

  近年来,内蒙古兴安盟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居住分散、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等情况,有力有效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党员教育工作,引导党员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坚强保证。

  【背景

  内蒙古兴安盟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诞生,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创之地、实践之地和成功之地。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30.3公里,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兴安盟认真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关于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培训的部署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建强用好“党员中心户”,积极探索特色方法载体,强化优质学习资源供给,教育引导全盟8.9万名党员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和维护边疆安宁稳定等工作中担当作为,取得较好成效,先后2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荣誉。

  【做法

  (一)设立“党员中心户”,把居住分散的党员教育凝聚起来。兴安盟立足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这一实际,坚持每年抓好集中培训的同时,在农牧区设立“党员中心户”,使党员不出沟就能进行日常理论学习,打通了基层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合理规划布局。统筹考虑农牧区党员人数、服务半径、生产情况等因素,按照集中连片、居住相邻、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以自然沟为单位划定“党员中心户”服务联系网格,每个中心户辐射约17公里半径服务区域,构建起以嘎查党组织为核心、中心户为结点、农牧民党员共同参与的党员教育网络。从严遴选提升。在党员个人自愿基础上,按照“政治素质好、带动能力强,服务意识好、办事能力强,道德品质好、表率作用强,群众基础好、睦邻和家能力强”的“四好四强”要求,共遴选“党员中心户”2798个。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党员中心户”实施盟、旗(县)、苏木(乡镇)三级轮训,重点培训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政策、党员教育工作方法等,切实增强教育凝聚党员的能力本领。促进作用发挥。依托“党员中心户”成立党小组,每月定期走访辖区农牧民党员群众,了解基层情况和思想动态,就近就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组织党员通过学习党史知识、观看红色电影、交流心得体会等开展“微组织生活”,把党课搬进蒙古包里、放牧点上,促进农牧区组织生活常态化。发挥“党员中心户”辐射带动作用,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实用技术培训、推动产业致富等方面服务,把中心户真正打造成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学习教育中心和议事服务中心。

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白音居力合嘎查农牧民党员 在“党员中心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白音居力合嘎查农牧民党员 在“党员中心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打造特色学习载体,让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生动鲜活起来。兴安盟结合农牧区少数民族党员群众多、语言沟通不顺畅等现状,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方法载体,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双语”理论学习。印制蒙汉“双语”学习资料,为基层嘎查党组织“量身”配备民族翻译解说员,进行全程翻译讲解,让少数民族党员都能看懂、听懂、学懂党的创新理论。实施科级干部与苏木(乡镇)党员结对、苏木(乡镇)党员与嘎查(社区)党员结对、嘎查(社区)党员与农牧民结对的“一对一”助学模式,全盟2.4万名党员干部与3.9万户群众结对认亲,开展政策理论宣讲,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传遍兴安地区每一个角落。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党员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共话民族团结 献礼建党百年”等民族团结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各民族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党员心中深深扎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党员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文化活动。发挥乌兰牧骑宣传队的作用,以党的创新理论、先进人物、身边榜样等为题材,运用农牧民喜闻乐见的快板、小品、相声、歌舞等形式,创作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了》、《赞歌》等一批民族团结主题作品,每年为基层义务汇报演出100余场,让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带热气。推动党员教育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以蒙古族“敖包祭祀”、“那达慕”、“劳模大会”等重要活动为切入点,把政策性、教育性寓于生动性之中,使党员教育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三)整合党员教育资源力量,使相对薄弱的基础保障补强夯实起来。兴安盟立足边疆农牧区远离城镇、党员教育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办好网络信息平台,持续推动教育资源下沉基层一线。开办本土“红色课堂”。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用好兴安地区诞生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走出内蒙古骑兵第一师等20余处本土红色革命资源,就近就便采取现场观摩、专题党课等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血脉。2022年以来,先后有盟内外500余个党组织到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开展主题党日,5万余人次接受教育。组织专家“送学上门”。结合实施“晓景计划”、“专家人才服务基层”等实践项目,先后选拔167名党建、农牧、水利等“土专家”深入农牧区包点,开展“勒勒车上的党课”、“马背送学”、牧区实用技能培训指导等“送学上门”活动,定期给嘎查党组织和“党员中心户”发放党员教育课件和特色种养殖教程光盘,助力农牧区牛羊、草业、旅游等产业发展。打造在线“党建专栏”。加强党员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完善一体化平台建设基础上,发挥APP、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传播快、效率高、受众广的优势,开设“党建大课堂”专栏,推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农技推广等方面教育资源,2022年以来累计发布学习内容5万余条,构建起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在线课堂。

兴安盟开展“马背送学”在草原上为农牧民讲党课

兴安盟开展“马背送学”在草原上为农牧民讲党课

  【启示

  (一)做好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工作,必须坚守政治使命。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对敌斗争前沿,广大党员担负着守卫边疆、建设边疆和维护边疆地区安宁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因此,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开展教育培训,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局意识,坚守“党员教育姓党、为党凝心铸魂”政治使命,围绕民族团结、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安宁稳定等重点工作和中心任务开展教育培训,致力锻造过硬的边疆民族地区党员队伍。

  (二)做好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工作,必须突出实践实效。边疆民族地区往往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开展党员教育工作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开展教育培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提升针对性、实效性作为工作导向,立足地区实际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下大力破解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努力实现资源利用和培训实效最大化,让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工作更具生命力。

  (三)做好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时代在发展进步,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载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开展教育培训,必须深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坚持优良传统和现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着力摆脱传统党员教育内容形式、方法载体等方面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在信息化、大众化上寻求新突破,更好满足基层党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使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更有力度、更有深度。
全文转自共产党员网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