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案例 > 正文

以党建为核心驱动力,深度探索医院师德师风建

2025-08-28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以党建为核心驱动力,深度探索医院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易跃雄 邓力
 
一、引言
        在医疗卫生事业与医学教育紧密结合的当下,医院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同时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使命。而师德师风教育则是医院教育与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石。医院作为医学教育的关键基地,肩负着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任。如何借助党建工作引领师德师风教育,让医务人员在拥有精湛医术的同时,还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已然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 当下,部分医院在师德师风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化、碎片化问题,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同时,随着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师德师风教育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新时代医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本文围绕“以党建为核心驱动力,探索医院师德师风建设路径”,剖析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数字化创新路径,以此全面提升医院师德师风水平的策略与方法,力求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医教协同长效机制,促进医院在医疗服务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双重提升。
二、当前师德师风教育的主要问题分析
       1.师德师风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
       当前,医院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主要依靠传统的集中学习、专题讲座、文件宣贯等方式,内容较为笼统,无法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层的医务人员提供精准指导,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部分党员干部将师德师风教育视为管理部门的专属职责,党组织参与度不高,党建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彰显。
       2.师德师风评价标准不完善,考核机制缺失
       现有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主要以患者满意度调查和科室评价为依据,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部分医院虽设立了师德师风考评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缺少数据支撑,难以精准衡量医务人员的师德水平,使得考核流于形式,无法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实际激励机制有机结合。
       3.缺乏大数据与AI技术的深度应用
       目前,医院在临床诊疗、科研创新等领域已逐步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然而在师德师风教育和管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例如,缺乏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师德教育方案,未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师德风险预警和动态追踪,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难以及时察觉和干预。
三、主要改革思路
       1.党建引领,构建智能化师德师风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师德师风教育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师德教育的精准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切实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2.建立可量化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师德考核系统,通过患者反馈、同事互评、教学评价、科研诚信等多维度数据,实现客观、动态、量化的师德评估,避免考核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3.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师德管理模式
       将师德师风教育、考核、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确保党组织能够实时掌握医务人员的师德发展状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四、主要改革措施
       1.强化思想引领,构建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个性化师德师风学习体系
       为提高师德师风教育的精准性与个性化程度,可运用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通义千问等)搭建智能师德学习平台。该平台具备智能问答、案例分析和政策解读功能,助力医务人员高效获取个性化学习资源。平台基于强化学习(RLHF),对个人学习记录、患者反馈和师德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保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可构建虚拟医患沟通场景,模拟伦理困境,增强医务人员的实践认知。此外,利用大语言模型结合知识图谱构建医疗伦理知识库,将党组织要求、行业法规、医院案例等进行结构化存储,实现智能检索与精准推送。通过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不同医院能够共享最新师德教育案例与政策更新,持续优化知识库,确保党建引领师德教育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2.明确责任主体,构建多模态数据驱动的智能师德考核体系
       当前师德考核主要依赖患者投诉和主观评议,缺乏科学量化依据。为提升考核的精准度与公正性,可引入多模态AI分析(文本+语音+视频+行为数据)结合联邦学习与可解释AI(XAI)。
        在文本分析方面,通过LLM结合情感分析自动解析患者反馈、病历书写风格,识别职业道德风险;语音分析上,结合语音识别(ASR)与语音情感分析(SER),检测医患沟通中的情绪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沟通问题;视频分析则利用计算机视觉(ViTs)结合姿态识别,监测医疗行为,评估操作规范性及非语言交流表现。
       在评分机制上,采用可解释AI(SHAP、LIME),保证考核透明度,让医务人员清楚了解评分依据。同时引入联邦学习,实现跨医院数据共享,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提升考核模型的泛化能力。此外,构建智能化考核报告,自动生成师德评分、改进建议和个性化学习推荐,形成闭环管理,并将其纳入职称晋升体系,保障党建引领师德建设的长期实效。
       3.创新方法路径,打造区块链+AI舆情分析的师德监督体系
       为构建高效的师德监督体系,可运用区块链结合AI舆情分析技术,确保师德管理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师德信用档案,将医务人员的师德行为、患者评价、考核数据等存储于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实现跨医院互认,形成长期有效的师德管理机制。
结合AI舆情分析与实时预警系统,利用大语言模型(LLM)与情感分析技术,自动监测社交媒体、医院内部评价系统,精准识别职业道德风险,一旦出现负面舆情或患者投诉增长等情况,医院党组织可迅速介入。构建深度学习智能干预与个性化改进机制,当发现师德问题时,LLM自动生成改进方案,包括补充学习、案例研讨、岗前再培训等,确保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与持续优化。
        4.强化结果应用:将师德师风评价结果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对师德师风表现优秀的医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教育,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五、预期目标与展望
       1.短期目标(1年内)
       医院党组织重点建设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智能师德师风学习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师德师风教育方案。该平台整合智能问答系统,方便医务人员随时查询医疗伦理规范、行业政策及典型案例。同时结合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结构化的医疗伦理数据库。利用强化学习和生成式AI,根据个体需求动态调整学习内容,推送定制化学习路径,确保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中期目标(2 - 3年内)
       全面推进多模态AI师德考核体系的部署,提升师德考核的智能化与数据驱动能力。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结合情感分析,精准解析患者反馈和病历文书;利用语音情感识别(SER)结合计算机视觉(ViTs),监测医患沟通与医疗行为,构建多维度、可量化的师德评价体系。
引入ExplainableAI(XAI),使考核评分透明化,保证考核结果公正可信。将师德考核进一步融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体系,让党建引领师德建设的成效切实落地。
       3.长期目标(3年以上)
       推动区块链结合AI舆情分析技术的应用,构建标准化、行业互认的师德监督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师德信用档案,记录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表现,确保考核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
       借助AI舆情分析,实时监测社交媒体和医院内部反馈,及时发现潜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并由AI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实现党建工作的精准监督与动态调整。最终,医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化师德管理模式,构建党建引领下高效、透明、可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考核体系,助力医院整体高质量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党建与师德师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提出基于大数据与AI技术的智能化师德教育方案,构建了从教育、考核到监督的闭环管理模式。未来,医院应持续优化智能师德师风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作用,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成为推动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