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案例 > 正文

党建引领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以四川

2025-08-28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党建引领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姜海洋
       一、工作背景
       四川是民办高等教育大省。2025年,民办高校55所,公办高校137所,民办占比40%,居全国第一。2023年,民办高校在校生76万人,公办高校在校生205万人,民办占比36%。2024年高考招生71.19万人,民办是公办的1.6倍。2025年专升本,公办高校10981人,民办高校58201人,民办是公办的5.3倍;高职单招,公办高校87671人,民办高校158390人,民办是公办的1.8倍。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四川教育强省的重要力量。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于2008年经省委教育工委批准成立。民办高校党建引领治理体系建设与公办高校呈现不同的特点规律。学院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聚焦领导、保障、育人“三大体系”,主动作为,深化改革,综合治理,依法办学,走出了一条契合自身特点的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敬鸿彬参加第40个教师节全国教育系统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二、做法成效
       (一)党建引领决策体系,把牢政治方向之舵。一是优化顶层设计。通过理事会、监事会、党委,把“党的建设有关内容”全部写入“三个章程”,并获教育厅核准批复。投资方、学校组成9人理事会,党委书记、校长、1名职工代表为理事会成员,理事会“四方”学校人数列第二。党员校长、党员副校长、校长助理全部进入党委班子,举办方不进入党委、不进入行政班子,实现“管办分离”。定期召开教代会、学代会、工代会、妇代会,研究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强化监督治理,落地“双千万工程”(一千万购买员工“六险两金”,一千万配套升级基础设施)。二是坚持集体决策。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研究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下达关键指标;监事会、总督学跟踪问效,督导考核,实现目标管理。坚持每两周召开1次党委会,党建思政工作,党委研究决定,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党委前置考察,已向理事会推荐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人选5人,向学校推荐提拔中层干部37人,校级领导考核结果经党委书记审核签字,再报理事会审批。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党政领导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党委书记全程参与、研究决策。三是明确权责利事项。通过理事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三个议事规则”,明确三方权责利清单36项,确保理事会、党委、行政班子分工明确、边界清晰、沟通顺畅、决策高效。党委全力支持理事会依法决策、规范办学,全力支持师生维护合法权益;理事会全力保障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照章程执行;学校享有充分的行政、人事、财务自主权和资产独立权。学校是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二)党建引领保障体系,把稳政治功能之基。一是优化党的工作机构。根据文件规定和工作需要,党委设置党建办、组织部、宣传部和外事办、保密办、保卫部等10个部门,做到应设尽设,配强专兼职党务干部80人。同时,按照1:200、1:350、1:4000师生比,配强辅导员131人、思政课教师76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7人。二是优化党的组织设置。“学校党委—专业学院、特色书院总支+直属部门支部—教师+学生支部”纵向到底和“部门直属支部—专业学院、特色书院总支-技师学院党委”横向到边,“纵横”并行,“单联”共建,设置两级基层党组织66个,配备专职组织员55人,建成党员工作站示范岗77个,“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实现网格化全覆盖。三是优化保障激励机制。二级党组织书记“双肩挑”100%,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100%,学生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100%,通过三个“百分之百”和“五个基本”建设,确保全面过硬。落实党员、党组织活动标准经费:党员300元/人、党组织3000元/个;党务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三项”补贴:书记200元/月、组织员300元/月、“双带头人”500元/月,思政教师1000元/月,辅导员300-2000元/月;党建工作经费年均100万以上。党组织“四化”建设66个,党建“1+N”校地企结对53个,创建全国样板支部2个、省级样板支部个、“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强国行”团队1个,立项党建特色品牌21项,荣获全省“四好”班子20强。
       (三)党建引领育人体系,把好政治信仰之魂。一是“大思政”育人。党委出台《加快构建大思政格局实施方案》,构建“党建+5+6+6+N”育人机制,实行党建思政专项目标绩效考核,赋分10分,匹配经费60万。推进“双百”工程(一百名博士、一百名银龄教师),打造“双高”师资团队(高学历高称职),认证“双师型”教师575人。重点开好5门思政课,立项32门思政示范课程,建设21个课程思政示范平台。创建“双院”(书院+专业学院)融合育人环境,共建“三师”(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协同育人队伍,构建“三制”(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联动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二是“大平台”育人。青马工程育人,围绕“11个模块”建设特色青马班,举办12期,学员660人;常态化青马社团36个,以小青马推动大青马,辐射师生5500人。同心工程育人,学生干部、社团干部主动融入“暖心·枢纽”工程,举办“祖国颂、青年颂”主题活动,凝聚56个民族师生,画好最大同心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育人,每学期组织1次师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沉浸式大思政课,“12.9”红歌会已连续举办10年,100%全覆盖。“三苏”文化育人,参观三苏祠,吟诵三苏词,温习习近平引用的“三苏”名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务工作专业学生98人,党员指标单列,抓住关键少数,突出示范引领。颜帅被评为全国优秀团员,王正科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三是“大阵地”育人。聚焦思政教师、辅导员,建设“竞赛·教材·课程”9个工作坊。建设党校团校、党课团课、党员团员“双培养”体系,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形成大党建大团建育人格局。已经建成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育人基地240个,共同建设成渝“双城”实习就业协同育人基地313个。与金沙遗址、都江堰市共建“三个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灌溉遗产)育人基地,跨越时空对话。与永丰村、战旗村、翠云廊共建“新思想”育人基地。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单位,获评全省A级“一站式”学生社区,立项省级思政精品5项,四川省“三全育人”典型培育学校。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理事会投资500万建设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再投资一千万打造“文化育人工程”。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民办高校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学院的实践充分证明,民办高校必须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学院通过将党建工作写入章程,明确党委在决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构建起党委、理事会、行政班子协同联动的治理架构,有效破解了民办高校治理中的权责不清难题。在干部选拔任用、重大事项决策等关键环节,严格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和党委前置审议机制,既保障了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的政治功能,又确保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这一将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治理体系的做法,为学校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把准航向、规避风险提供了坚实支撑。于民办高校而言,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办学方向不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主动对标政策要求,完善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是激发民办高校党建活力的关键路径。学院牢牢把握民办高校特点,深化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党组织体系,确保党组织覆盖无死角;实施党务干部“三个百分之百”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建立党建经费保障、考核激励等机制,激发党务工作者内生动力。同时,学院打破党建与业务的壁垒,将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通过“党建+”模式培育特色育人品牌。这一创新不仅体现在制度设计上,更体现在工作方法和平台创新中,如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建教育、依托校企合作拓展党建阵地。于民办高校而言,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在遵循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特点规律的同时,创新组织设置、活动形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建工作融入学校发展目标和师生需求,确保党建工作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三)深化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学院以党建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通过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育人模式,将特色青马工程、大统战工程、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要, 统一。同时,学院依托实践基地、社团活动等平台,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体系,推动学生在参与中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提升综合素质。这一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既回应了新时代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又彰显了民办高校在育人模式创新上的独特优势。全国民办高校应充分吸取养分,他为我用,举一反三,结合实际,强化党建引领治理体系建设,整合育人资源,构建多方面协同多维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
       姜海洋,男,重庆市云阳县人,现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国防经济学博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原正团级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中共四川省都江堰市委员会原常委,四川省资阳市人大代表。
       从军期间,任连指导员、团助理员、师宣传干事,成都军区司令部参谋、秘书,正团级政治委员。作为成都军区指挥部成员,参与汶川、玉树、舟曲抢险救灾;作为成都军区导演部成员,参与中印、中巴、中越联合军事演习,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军队对抗性比武,荣获“爱军精武标兵”称号,荣立5次三等功,受到成都军区、四川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
       参与修订《兵役法》、《国防交通》、《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10部军事法规,是起草《国防动员法》的重要成员;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特聘记者,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国防等报刊台发表文章500余篇,出版《仰望星空》、《放飞梦想》、《会挽雕弓》、《向着太阳》作品选集。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