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筑梦新时代永远跟党走 > 正文

奋斗青春点亮强军强国梦

2021-09-03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奋斗青春点亮强军强国梦
——记2021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士良
 
       18年的拼搏进取,他从一名技校生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从独创高效率特种材料操作法到带动团队一同创新,他用勇攀高峰的坚定志向和争创一流的坚韧品格,先后创新完成100多项技术攻关,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总结提炼大量特色操作法,节省工艺创新成本2800万元,提升数控加工效益近亿元,荣获十余项省部级以上重大荣誉,折射出一名基层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8年的爱岗敬业,他扎根于国防事业土壤,以青春书写红色华章,用奋斗托举强军梦想,用责任和担当淬炼出一颗良工“匠心”。他是生产创新一线的“领头雁”、重点项目建设的“排头兵”、是重大技术难题“终结者”。他用持之以恒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总结、提炼“特种材料端面深孔V形槽加工技术”“锥面研体法操作法”等5项特色操作法,屡屡打破武器装备制造难关,充分彰显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和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最美诠释。
       18年的无私奉献,他心无旁骛,兢兢业业,坚信技术为梦想而作,为时代而作,把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献给自己深爱的机加制造行业。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他先后培养了数百名高技能人才,铸就了一流的装备机加技术团队,全面提升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赢得业内外交口称赞。打造更多一流装备产品、一流民族品牌,是他毕生所求。

       从职场小白到兵器工匠的传奇

       “对于初入职场的‘小白’来说,做足‘加法’是唯一正确的成长打开方式,以永不满足、如饥似渴的姿态拥抱、汲取和消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岗位实操技能。即使是职场‘大咖’,对专业的学习提升也不能停顿,艺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会用好‘加法’,是通向成功的第一块‘敲门砖’。”王士良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从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用“加法”开启了自己成长的“高速公路”。
       2003年,21岁的王士良从包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重集团”),成为一名普通车工。车工生产的高精度零部件覆盖武器装备的所有系统,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性能,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大多数对工厂充满新鲜、好奇的“新人”不同,王士良深深地挚爱着这个岗位。对自小喜欢机械的他来说,车间是一片充满乐趣的乐土。虽然还在实习期间,但他却投入了所有的精力,研究加工设备,白天黑夜地倒腾,累了倒头就睡,醒了继续鼓捣,车工的实习任务繁重,他却总能又好又快完成。
       忘我的投入让他迅速脱颖而出。2003年10月,王士良被安排操作工厂新引进的4台数控加工设备。面对陌生的数控专业和新“武器”,他既兴奋又紧张。不懂技术,他就起早贪黑、一步步摸索,白天围着设备转、拿着说明书看、抱着专业书啃,上手一点点演练。晚上研学专业书籍,熟悉程序代码,有疑问就请教技术人员。有时为了验证一个问题,他大半夜睡不着,转身就跑回车间。不到三个月,他就成功驾驭了这批数控加工机床。
       操作数控机床只是基础,如何使用数控机床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加工精度,才是王士良追求的目标。为了学好相关专业技术,他大量研读《数控加工原理》《数控加工操作规程》《数控加工工艺前沿研究》等专业书籍,一点点摸索。短短三年时间里,他记了五大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熟练掌握了六类不同型号的数控设备操作,并开始攻关生产中的难题。
       在同事眼里,常说“问题研究不透不算爷们儿”的王士良有点“狂”。 他坦言,“技术上的难题,对我有一种难以抗议的吸引力。” 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对设备性能的深入掌握,他逐渐喜欢上了大问题、硬课题,别人对“疑难杂症”避之不及,他却常常一根筋地铆上。“新时代的工人,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不断创新。”这是一向倔强的王士良认准的答案,凭借着这股牛劲,他硬是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执着认真的劲头让身边人震撼不已。
       2006年,意气风发的王士良参加技能比赛。在生产实践中无往不胜的他,收获的却是失败的苦涩。面对失败,王士良冷静下来,找出了自己的短板。“只有把专业基础钻透了以后,才能知道哪些要改进、完善和创新。”此后四年里,王士良潜心研究基础理论,将每一项技艺的操作细节打磨得更加精湛。
       经过一轮勤学深研、厚积薄发,王士良终于迎来了再次证明自己的良机,彻底打开了挑战自我的“打怪升级”模式。2010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举办“华中数控杯”第四届数控技能竞赛,王士良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完美的操作,一举夺得车工职工组第一名,成为技能人才中的“明日之星”;2012年,在中国兵器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数控车工项目冠军,成为北重集团荣获该项目冠军第一人;2013年2月,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1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4月,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6年5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6年11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2月,荣获“兵器大工匠”称号;2019年7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当选全国青联十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2021年,荣获“全国共产党员”称号。

       攻克强军强国路上每一个技术难题

       “每一个岗位都有它重要又独特的使命,我们的使命,就是制造更加精细的产品。”王士良至今仍然记得工厂里的第一堂“教育课”。凭借高超的技能,他先后解决了100多项技术难题,节省工艺创新成本2800万元,提升数控加工效益近亿元,从“特种材料端面深孔V形槽加工技术”到“锥面研体法操作法”,他用攻克难题的数量和难度印证着“减法”的魅力。
       “外国人能加工出来的,我们也能干出来!”如何提高军工机械制造业加工水平,实现中国制造技术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不断减少加工制造路上的“拦路虎”,为“中国智造”做出贡献,是王士良的“大梦想”。
       近年来,部队实战化战训对新型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不少零部件精密制造带来了更大难度。他凭借精湛的数控加工技术,承担了许多关重件加工的棘手活,每一个加工精良的零件,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每个加工工艺的改进,都离不开他的执着与创新。
       2014年,王士良承担某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任务,在加工过程中突然出现工艺难点,致使产品“难产”近一个月。关键时刻,王士良打破传统观念,利用数控技术,发明了“特种材料端面深孔V形槽加工技术”。通过优化数控程序,切削由“大步前进”改为“小步快跑”,解决铁屑产生问题;通过增加高压冷却系统,加大冷却液冲力,消除了铁屑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同时王士良结合工艺要求,借鉴标准刀具,绘制专用刀具图,改变了刀具夹紧方式,还在刀体上设计一个由薄到厚一体成型的弧度,彻底满足加工需要。经过试制,加工效率与以往相比提高6倍,一天能干近40件活。
       2019年,车间承接了某科研产品关重件任务,技术要求十分苛刻,时间节点迫在眉睫。王士良自告奋勇扛起重任,他把床铺搬到了车间,经过数天摸索、实验,大胆提出了在数控车刀台上安装自制钻冒的解决方案,通过在钻冒上安装中心钻、钻头、铰刀等刀具,解决了生产窄口,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生产进度。在某重点产品研制阶段,某组件由于工艺编制不够合格,加工出来的零件在使用中总是难以保证工艺性能。王士良主动请缨,重新编制程序,重新刃磨刀具角度,改变切削进给量,终于加工出满意的产品,有力保障了装备按时交付。
       2020年,在加工某科研装备核心阀体时,再次遇到技术难关。王士良废寝忘食搞研究、一遍遍做实验,失败换个思路再来,涉及跨领域新技术,就自学研究,摸索总结,反复钻研,一套“稳、准、快”的锥面研体法操作法诞生了,新操作法顺利攻克技术难题,打破了多年制约装备质量提升的卡口问题。
       他经常敢下“军令状”,一项项工艺难题被攻克,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提高了装备制造水平。
       爱岗敬业的王士良,不仅在重大难题上冲锋陷阵,也注重日常工作里的小细节。他利用数控车床精度高、主轴定位准的特点,采用数控车床上使用硬质合金车刀、高转速车削蜗杆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选择蜗杆车刀的习惯,将刀具的刀尖角选得小于齿形角,合理编写宏程序防止了三个刀刃同时参加切削,排屑顺利,减小了切削力,减少了摩擦,能很好地避免“闷车”“扎刀”和打刀现象发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王士良所获的诸多荣誉中,比赛获奖并不多见,更多是用来褒奖他在岗位上创造的价值。他专注于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生产难点和工艺技术窄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攻坚克难“急先锋”和闯关夺隘“领路人”。

       技能传承下去才有价值

       “学一手好技术,当一个好工人,把好经验传下去,带出一批好徒弟,这是我的职业理想。我想,做一个好师傅,要学会做‘乘法’,不仅让教出的徒弟成为岗位‘大拿’,更要让他们强强联手,发挥乘法效应,打造一支敢担当、有本领、善攻坚的技术团队,随时能够攻克生产加工中的险关隘口。”从一线工人岗位走来的王士良,切身感受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他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自己的经验诀窍倾囊相授,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授,让技艺被更多人掌握、运用。培养国内顶尖的技术团队,铸就国防事业的钢铁长城,是他的梦想所系、幸福所在,也是他的毕生所求。
       年均完成10项技术攻坚任务,坚持每年举办2期高技能培训班、4场高技能人才技艺现场演示,通过“小课堂”“微考试”“岗位练兵”等方式,让生产一线青年技术骨干,在短时间内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和数控编程的精髓……2014年成立王士良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来,王士良就是以这样的节奏,为身边人传授着技术,也反复陈述着一个理念:国防事业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
这也是王士良始终坚守的初心。参加工作18年来,王士良始终保持着对机加专业、国防事业的无限激情和痴狂挚爱,他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他就像一把火,点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无数的身边人。
       “数控加工,是一门科学,加工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产品缺陷、善于挖掘设备潜能,没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不行的。” 每次讲课中,他既讲认识问题的方法,也谈解决问题的思路。“大家看一下这个薄壁钛合金部件的要求,加工精度高,形位公差小,零件容易变形……”“这个要改变一下加工工艺,分为粗车、半精车和精车,其中每道工序装夹方式都不同,主要用来减少零件变形……每道工序之间必须间隔一定时间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把内应力释放出来。”
       成长,在理论学习的课堂里,也在奋斗者的每一个创新实践中。王士良带领团队完成8项立项任务,指导完成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82项,获得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报发明专利1项,总结、提炼特色操作法5项,编写数控车替代普通车加工工艺的新数控程序421条……,在工作室带动下,车间机加产品合格率提升15%,生产效率提高8%,实施合理化建议及承诺改善180多条,解决了薄壁零件加工自磨刀具提速等多个技术难题。
       2016年8月,工作室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团队,工作室里的40多名技能员工,成为车间生产骨干,多名成员成为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甚至在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2018年8月,工作室成员赵越军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内蒙古包头市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职工组第一名,在2018年11月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内蒙古选拔赛上,夺得“数控车工竞赛项目职工组”第一名,荣获“全区技术能手”称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工作室成员邵青在2018年8月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数控加工中心(四轴)操作工职工技能比赛中,夺得第一名。2020年10月,王士良的徒弟朱海超,在包头市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数控车项目”比赛第一名。
       以青春之心,铸就忠诚担当,以奋斗之心,启航漫漫征途。如今,年轻的王士良依然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奔波于各个设备之间,用实际行动继续书写着强军强国的精彩华章。

供稿: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   何彬、张健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