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旗飘扬,战疫情 > 正文

战疫者 | 我心向党,感动常在

2020-03-26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我心向党,感动常在
——广西江滨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武汉抗疫前线入党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检验了多少忠诚和勇敢。郑立、邹炎华、梁飞映、杨旃、梁有庆、许常飞,是广西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广西江滨医院(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也是在武汉抗疫前线入党的新党员。他们在武汉抗疫的故事、精神和体会,是那样的质朴,也是那样感人。
       “前线入党只为做冲锋的战士”
       “前线入党只为做冲锋的战士”,这是郑立队长的心声,也是广西江滨医院六名新党员的共同心声。
       作为江滨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领头雁,郑立的言行,是队员的表率。
       “其实我一直有入党的愿望。特别是在武汉参加抗疫战斗期间,看到很多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担当疫情防控的工作和责任,我深受感动。所以广西援鄂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总支部后,我立即上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是郑立入党时的感言,她的感言是来自抗疫前线的感动。
       党的坚强领导和习总书记的讲话,深深感动了他们。队员们说,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事关14亿国人的生死,如果不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及时从全国抽调数万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后果不堪设想。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上下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布下了疫情防控的大网,及时阻断了传染,在10天内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下了世界奇迹。而习总书记提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定了武汉将士的信心,也坚定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抗疫前线的党员担当和表率深深感动了队员们。队员们说,新闻上不断播出的党员先锋模范,真的让人感动。上海援鄂医疗队张文宏主任说“对新年到现在值班的医生进行换岗,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让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员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精神;84岁的钟南山院士亲临一线指挥,让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员为国奉献终生的诺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拖着绝症的身体与疫魔抗争,跟生命赛跑,让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员舍生取义的精神。
       一次次的感动,就是一次次的心灵洗礼,在大疫面前、在“战争”面前,使他们由衷地敬仰共产党。他们决心向英雄学习,向党员模范学习,做一名冲锋在前的白衣战士。于是,在郑立队长的带领下,六名队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同在武汉前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催促他们及时向党组织靠拢,如今疫情防控已是战时状态,他们用行动践行了一个党员的忠诚和勇敢。
       “危险和艰难更能磨炼意志”
       大年初一主动报名请缨,大年初三随队逆行、奔赴武汉。武汉前线的捷报,让队员们的家人欣慰;但武汉前线不幸的消息,又让他们家人揪心不已。
       “武汉感染人数达到4万多人”,“李文亮医生感染病毒去逝”,“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病毒去世”,“武昌医院护士柳帆因新冠肺炎去世”……一条条不幸的消息诉说着新冠病毒杀伤力之大,传播力之强,令人胆寒。
       “危险和艰难更能磨炼意志”,90后党员邹炎华在日记中写道:“在国家遭遇灾难的时候,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不上,谁上?难道要老百姓上吗?”
       和邹炎华一样,队员们都把这场残酷的“战争”,作为磨炼意志的一次“大考”。
       “近日,一条广西护士在武汉前线晕倒、昏迷不醒的消息在网上快速传播,很多广西的亲戚朋友纷纷发来信息询问关心我的情况,我一一向他们报了平安”,梁飞映感慨地说:“前线危险,大家都担心晕倒的是我。”
       一般人高速上驾车300公里约2个半小时,至少要上一次服务区。而前线医护人员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吃不喝不拉不撒地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对比之下,可以想象医护工作的不易。
       梁有庆所在的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都是病情最严重的病人,不允许有陪人,所有的治疗与护理都是由医护工作者来完成。每次上班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次班就是6个小时,加上提前准备和下班消毒,至少要连续7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拉。如果中途脱掉防护服吃饭、喝水、上厕所,不仅要浪费一套防护服,而且要把身上穿戴的所有东西都换一遍。
       穿上防护服,穿成人纸尿裤不仅行动不便,影响技术操作,还会出现防护镜起雾,视线受阻,脸部部位受压迫,疼痛红肿,甚至受伤。一旦受伤,又容易感染病毒。梁有庆就因为长时间穿防护服上班,鼻梁脸部被磨破几次。每次到出病房时,满身是汗、胸闷难受、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体力透支,感觉像要虚脱了。
       可是身处前线,处处是看不见的“敌人”,不做好防护装备,就会让自己置身更大的危险。
       杨旃说,在病房,时刻都是与病毒较劲。尤其在封闭的隔离病房,病毒无时不在。病毒浓度越高,感染的风险就越高:每次进入病房,抢救危重病人,与病人肢体接触,有风险;采集血样,护目镜起雾,有风险;给病人喂饭、对话,病人口中喷出的病毒,有风险。
这次“防疫大考”,队员们迎难而上,积极投身防疫工作,主动接受了种种磨炼,也在防疫一线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逆行武汉,人生才不会后悔”
       一场保家卫国的抗疫战争,一场与“敌人”赛跑拯救生命的战争,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克时艰,所有热血国人无不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奉献自己的力量。
       “但凡有血性的中国人,在这危难时刻,都会为国为民义无反顾往前冲。我作为一名工作20多年的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更应以身作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行动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充分发挥能力,在抗疫一线做出表率作用。疫情不除,我们不退!”郑立的这段话掷地有声,体现了许多医务工作逆行武汉的使命和担当,更代表了江滨医院六名党员的心声。
       “参与抗疫战斗,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天职,与钟南山等时代英雄、医学泰斗在同一个战场,为抢救生命,为保卫武汉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人生的荣耀。逆行武汉,人生才不会后悔,人生才更加精彩。”邹炎华讲出了一个90后中国人的心声。
       一声感谢,自豪油生;驰援武汉,此生不悔。
       郑立有一次进隔离区查房时,一对老夫妻住同一间房,妻子反应慢一点,老头子抢着说:“多亏了你们医护人员,刚来的时候,老太太下了病危通知,以为都要去殡仪馆了。这会儿好多了,谢谢你们!”
       还有一次查房时,81岁的老爷子一听声音,就说:“你是广西的郑主任吧?就是你那天给我上呼吸机,救了我。现在我还是喘,但比那时候好一些了,谢谢你们!”
       杨旃负责的患者里,有一位50多岁的大叔,为了感谢杨旃,约定着等疫情过后,要带杨旃去看武汉的樱花。
       邹炎华在精心救护一位40多岁的患者,不仅在护理工作上细致耐心,还在心理上开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患者说,等他病好,要去广西感谢他们。
       还有很多患者,在转院或出院时,都给广西医疗队员写下了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感谢信。
       驰援武汉不是为了收获,但这一声声感谢都在告诉他们,他们在担负一项重大使命,在参加一场保国卫国的“战争”,在践行入党的誓言。
       队员们表示,他们会带着感动继续战斗,与武汉人民一道共克时艰,迎接胜利,不胜不归!
       
         供稿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呼吸科   邹炎华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