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单
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新时代党建教育研究部介绍
组织机构
民意调查
联系方式
党建新闻
党建新闻
党旗飘扬,战疫情
党建案例
筑梦新时代永远跟党走
廉政教育
党建风采
培训活动
走进革命圣地党性教育培训活动
党务工作培训
纪检监察培训
培训动态
培训课程
现场教学
党建教育专家
培训掠影
学员心声
编辑出版
党建读物
《党旗飘扬战疫情》
《筑梦新时代永远跟党走》
党建知识
党建知识
网上纪念馆
学习经典
党章党规
党建出品
通知公告
人员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旗飘扬,战疫情
> 正文
“战时超级医院”会坚守到最后
2020-04-09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武大人民东院疫情防控指挥长张丙宏: “战时超级医院”会坚守到最后
“两天后,武大人民东院援鄂医疗队中,将再集中撤走11支近1500人。刚刚忙完他们撤离后本院医务人员的交接安排。”3月29日下午15:00,一边走进医院指挥部会议室,张丙宏一边笑着说,对比最初开院时的局面,如今“轻松”了许多。
张丙宏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58岁的他临危受命,出任医院东院新冠肺炎救治指挥部指挥长。除东院1000多名医务人员外,他还同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以及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21家援鄂“明星”医疗队、2801名援鄂医务人员,管理着有800张病床的国家卫健委指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坚守至今。
先后两次紧急扩增床位、陆续被定为重症定点医院和重症集中收治医院、从最初的忙乱到后期的井井有条,张丙宏带领团队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打造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超级医院”的故事,是武汉各类定点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缩影。
“借”工人与两次紧急收治
1月26日,大年初一,武大人民医院党委常委会上,宣读了一份武汉市卫健委的通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以下简称“东院”)被指定为第三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疗机构,1月31日前必须收治患者。
此时的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有549例,死亡患者24例,治愈31例,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数量增幅一度超过50%。让确诊患者尽快得到收治,已迫在眉睫,需要加速扩增定点医院的病床数量。
“谁去掌舵?”经过一番讨论,张丙宏成为不二人选。因为,7年间,东院从开始筹建到正式运营,张丙宏一直参与其间。
东院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六路17号,2007年底奠基筹建,核定床位数量2300张,于2014年8月17日正式投入运营。疫情发生前,东院日均门诊接待量2000人次左右,开放的1700张床位,经常住得满满当当。
但东院定位是综合性医院,而不是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科也是在2019年下半年才投入使用。要接收新冠肺炎患者,要转移患者腾出病床、进行“三区两通道”的病房改造。
春节期间的武汉市,新冠疫情蔓延,东院还有800多位普通住院病人需要疏散转移,这是个大难题。东院对患者的总动员:能出院的尽量动员出院;无法出院的,请上级协调就近转移到市三医院、中医院光谷院区等,还有部分患者被转移到本院区。
极少数无法转走的患者,张丙宏为他们保留了单独的一层楼。而这层楼从最初至今,一直由本院医务人员坚守。
争分夺秒转移完普通患者,张丙宏带着团队加紧改造病区。按照当年医疗区、教学科研区、生活区分区布局,东院的医疗区独立成区,且门诊楼、两栋医技楼和两栋病房依次对称布局,使其具备改造的基本条件。但工程量并不小:整体建筑需用硬质封闭方式,在院内形成院中院;住院区内部需用模板等建筑材料分割出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并对所有区域分割位置进行气密性处理。
“我们估算,至少需300个工人才能在4天内完成这些工程量。”但大年初一的武汉,已全面封城,绝大部分工人已回老家。张丙宏急了,找各种渠道推荐工人。
工人的工价,从常规的每日200-300元上涨至1000元,“但还是招不到足够的人”,张丙宏说。更为难的是,招来的工人有的听说医院收治了新冠病人,扔下干了一半的活就走了;还有人说工作风险大,现场要求加价,工价一度上涨到6000元/天,仍解决不了问题。无奈之下,张丙宏通过中建三局,从当时已经基本建成的火神山“借”了一批工人,终于基本完成全院和28个病区的改造。
改造工程的最后一刻,东院接到集中收治病人的紧急指令。余下的的工人因担心感染,留下了少数半拉子工程。东院副指挥长熊勇又带着后勤人员,逐一将改造工作完成。
1月30日,400张新冠肺炎隔离病床向病房改造到位,并在几天内迅速收满。“万万没想到,任务再次加码。”张丙宏回忆,2月5号,东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并要求“3小时内转移轻症患者、完成病区准备工作”。
“这是最累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天”。张丙宏回忆,所有的医生、护士、后勤人员全部紧急上岗。后勤人员穿着防护服将清洁区的床和仪器搬回污染区病房,按要求完成扩增400张床位的任务。
当天夜里11点多下起大雨。救护车排着长队驶来,快速放下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后,继续执行下一趟转运。 “那天全院战斗10多个小时,都被雨淋透了”。既要培训医护、改造病房、接收病人,又要协调物资、保障后勤供应,张丙宏接打了300多个电话,直到手机和2个充电宝的电量全部耗尽。
“王晓雪昨晚来加班拖床到半夜,卢玉芝拖床到半夜,周欣拖床晕倒,万慧赶来加班,杨文雅穿防护服工作12小时,又帮忙拖床到半夜……”东院新冠肺炎7病区(原血管外科病区)主任邓宏平,在朋友圈如此记录这一夜。
不到一天的时间,所有病床全部收满。无力感经常包裹着张丙宏, “要床位的人太多了,完全无法兼顾。”张丙宏告诉记者,只能主动给省市指挥部建议,加快扩充床位,加大收治力度,“这也是当时我能做的。”
连轴10小时解决“救命气”
救治全面展开后,此时的新冠病毒似乎变得更加狡猾。在临床表现上,除常规的发热37.3度以上、干咳等已知特征外,有患者被发现消化道反应;在传播方式上,除飞沫和接触传播外,开始出现粪口传播的案例,这些都给临床救治带来极大挑战。
此时武汉市多数医疗机构,都遇到物资匮乏难题。“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呼吸机、有氧呼吸机等所有物质都很匮乏,”张丙宏记得。
没有特效药,针对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救治方式就是支持疗法,包括通过鼻间吸氧、氧气面罩、高流量给氧,以及无创、有创呼吸机甚至使用ECMO等。“但当时院内的无创和有创呼吸机总共不到30台,且大部分供应给ICU,每个病区只能保证有一台无创呼吸机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张丙宏加紧申请物资,而这些,是提高救治率的最重要措施。
2月14日下午,冷空气来袭,武汉市刮起7到9级大风,雷电雨交加,气温断崖式下降。一直困扰东院的供氧问题拉响警报。
东院的800张病床,收治的均是重症患者,实际用氧需求达到600 m³/h,但东院日常中心供氧能力是按照300m³/h设计,缺口巨大。此前,张丙宏调集总院总务处,补充氧气瓶缺口的同时,提高中心供氧供应流量,他们紧急采购450个氧气瓶。但此举治标不治本,当病人使用无创呼吸机时,一个氧气瓶只能用4小时左右,总务处随后迅速采购2台400m³的汽化器。
夜间温度下降为零下3℃后,汽化器超负荷结冰覆盖,导致液氧气化率严重下降,扩大病区氧气供应不足。“所有的病房供氧都在报警。我们想过用热水加温管道提高转化率,但这容易导致爆炸,”张丙宏说,基建处增加氧气汽化器与原有汽化器并联,并增加工业风扇与暖风机同步使用,以更加有效打散冷气凝结霜,减少结冰。全体中心吸氧班组成员齐上阵,连夜新增两个400m³的氧气汽化器,并安装到位。
液氧站氧气出口压力为0.59兆帕,但到病房后变成0.2兆帕,还是无法满足重症病人吸氧要求。中心供氧班组成员紧急拆卸本部病区备用调压部件26套,连夜送至厂家定做应急大流量直通管,加工完后迅速送达东院,再进行安装调试。
连轴转了10小时,终于彻底解决了东院中心供氧的缺口问题。“供氧能力至少提高了10倍,重症病人的‘救命气’不缺了。”张丙宏说,这是近两个月来,最让他高兴的事。这为后来东院治愈率的提升和病亡率的下降,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1+N战时医院”的洪荒之力
2月20日前后,医疗物资的缺口开始逐步填补,防护物资、各类呼吸机器陆续调配到位,“如今已有300多台无创呼吸机、100多台有创呼吸机,10台ECMO,还有一些氧气面罩,”张丙宏说,物资保障再也不愁了。
此时,中央指导组调派全国各省市组成的援鄂医疗队共计4万余人分批次抵达武汉,进驻各家医院。进驻东院的医疗队先后达到21支,增补人员2801人。其中包括浙江李兰娟院士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疗队、西安交大一附院医疗队等组成的“明星”医疗队阵容,大大充实了东院整体救治力量。
这些医疗队如何与东院医护人员融合?这是摆在张丙宏面前的又一个难题。更让张丙宏备感压力的是,此前他接触过儿科传染病,也曾参与SARS等传染类疾病的部分工作,“但面对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确实没正面交手过,”张丙宏坦言。
但张丙将各类文件、诊疗方案、各类政策等吃透,确保自己在决策中不会盲从。逐步探索出“1+N”的“战时医院”管理模式。所谓“1”就是指本院主导力量,“N”是各类支援力量。“不能放弃‘主权’,否则20多个医疗队各行其是,‘一个师傅一个法’,东院就乱了。”张丙宏解释,比如在病房管理上,本院指派2位医生和2位护士代表本院,担任行政主任和行政护理护士长,参与专业讨论,也参与值班,以全面协助医疗队的行政管理,即本院+医疗队模式。在后勤保障上,以东院供应为主,同时统一调配社会保障团队,“确保医务人员吃穿不愁,防护物资到位,让大家放心上战场”。
在最重症患者救治上,高度发挥“战时医院”整体管理效应。
收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后,最初几乎每天有3-4例病亡,2月9日甚至单日病亡15人。张丙宏带领管理团队,迅速组建战时医务处、联合护理部,建立医疗队联席会制度,成立联合救治专家小组、降低病亡率专家小组。此外,按照“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流程与技术规范”的方式,在国家发布各版诊疗标准时,东院也跟随设定详尽的院内诊疗规范。
在临床专家管理上抓“头羊”,各病区设立专家组组长,组长挑选骨干;实施组长负责制,对院领导负责,并予以相关指标考核,确保在统一的管理下运行。战时医务处每日与各援鄂医疗队有针对性开展病例讨论,优化工作流程,探索防治措施等。多种措施下,各方之间的融合度不断提高。
同时,针对不同病人的救治需求,整合各医疗队力量,混编组建包括气管插管小分队、血净小分队、气切小分队、中医药小组等专业小组,运用人工肺(ECMO)、人工肝、血浆置换等各种适宜尖端技术,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施“一人一策”的精准救治。
“没过多久,病亡率开始下降,”张丙宏说,各医疗队的融合度也达到最佳状态。2月24日开始,东院也迎来了出院高峰。“‘战时医院’的管理举措,外省的‘大咖们’都觉得可行,所有人拧成了一股绳。”
坚守到最后一刻
3月31日,中央指导组武汉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介绍,当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转归为治愈的比例已经从14%提高到88%。进入3月份以来,每天都有100到150例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患者。截至3月30日,武汉市重症患者已从最高峰时的9000多例下降到现在的493例。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也对外公布,剩余在院患者全部集中到高水平救治医院,其中就包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截至3月31日,东院已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585人,治愈出院1217人。在院患者232人,其中重症64人,危重18人。
张丙宏因势利导,迅速合并病区,3天内将东院原本25个新冠肺炎病区合并为10个,集中分类收治病人,将专家组力量集中到重症、危重症救治上。针对已经符合新冠肺炎出院标准,却又因为其它基础疾病暂时不能出院的患者,专门开设了2个康复病区,单间隔离针对基础疾病积极救治。对东院收治的在其它医院转阴出院但又复阳的患者,及治疗时间大于6周后仍未转阴患者,积极开展专门治疗和临床研究工作。
“最后的往往是最难的,”张丙宏也说,现在东院还剩2支国家队和本院团队一起坚守,继续全力救治,“我们会坚守到最后一刻”。(作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杜巍巍)
党建新闻
党建新闻
党旗飘扬,战疫情
党建案例
筑梦新时代永远跟党走
廉政教育
党建风采
为您推荐
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
【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③】科学精准遏制疫情
【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②】科学精准做好物流
【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①】医疗机构要科学精
习近平主持会议 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组织机构
党建新闻
培训活动
编辑出版
党建知识
党建出品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
友情链接 :
中国政府
中共中央党校
党建网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