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旗飘扬,战疫情 > 正文

没有硝烟的战场

2020-04-17 新时代党建教育信息网
没有硝烟的战场
—上海市长宁疾控“新冠肺炎”阻击战战报(一)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呼啸而来,就如同一场的突如其来的战争,对每一个疾控人而言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作为人民健康卫士,防控“新冠”尖兵,长宁疾控人在这场阻击战中奋勇作战、负重前行,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战争中,指挥官是部队中最为重要的角色。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这场防控战役中,身为指挥官的中心领导班子对疫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制订了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指挥各工作小组日夜奋战在防病一线。
“不参加”排班的领导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中心领导班子制订了领导轮值制度,确保每天24小时有班子成员值守。然而,在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启动以后,有一位分管领导始终没有出现在排班表上,他就是中心副主任蔡恩茂。为何他不排班?因为蔡主任每天都在当班。他日以继夜地忙碌在防控一线,医院隔离病房、集中医学观察点、虹桥机场航站楼内到处都有他指挥的身影和匆忙的脚步。有这么一位经历过SARS、汶川抗震救灾、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重大战役考验的老兵在,大家就更有信心、更觉安心,却没发现他从容镇定的脸上,双眼早已布满红丝。终于,在年初五的例会之后,班子领导“命令”他回家休息,并帮他打了车。谁知,途中接报了一起疑似病例,这辆送他回家休息的车子调了个头,又开向了医院……
        突击队是军队中的先锋部队,在战阵中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直面敌军,歼灭对方有生力量。疾控中心也有一支这样的部队,叫做“流行病学调查小分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对疑似病例的基本信息、病史、接触史、就诊史等进行调查,是防控工作的第一道防线。
        “队长”和“奶爸”
        庄建林是中心综合办主任,也是流调小分队的队长。去年11月,他喜获千金,荣升为“二胎爸爸”。因为疫情,家乡的亲人不便来沪帮忙,只能由他爱人独自在家带孩子。一边是沉重的防疫使命,另一边是身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为了兼顾“队长”和“奶爸”两个身份,庄建林唯有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深夜在流调结束之后,他匆忙赶回家中,做好第二天的饭菜,洗好奶瓶和衣服,在爱人熟睡的时候默默帮她分担一些。而自己则在短暂的睡眠后,一大早又赶往中心继续工作。每次出车时,他都会默默打个瞌睡补觉,小分队员们都很心疼他。大家明白,正是强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让他能肩负起双倍的重任。
        做流调,我不留“余力”
        90后姑娘余力已经在中心工作四年了,擅长绘画、乐器、歌唱的她不仅是团支部文体委员,更是荣获各级奖项的科普达人。疫情来临时,余力第一时间报名加入了流调小分队。由于家离单位比较近,为了照顾家远的同事她主动承担更多的值班。年初二,小分队接报多起疑似病例,整个晚上余力出动了4次。流调过程中需要全程穿戴防护隔离服,既闷热又不透气,连续的工作让她汗流浃背。回到中心后,刚刚准备休息的她又接到出动命令,于是毫不犹豫地披挂上阵,开始了第5次流调……在家休息时,她也心系工作,运用自己的科普技巧将繁复的流调步骤用手绘方式拍摄成教学视频,让其他队员更好地掌握现场处置技巧,受到队员们的一致推崇。大家纷纷开玩笑说:要向余力学习,抗击“新冠”,“不留余力”。
       参谋部负责军队的情报收集工作,在战争中先掌握情报的一方将获得极大主动。而在这场战役中,中心也有一支情报作战部队——信息工作组。为实现“地毯式追踪、网格化管理、全方位无死角”的工作要求,他们每天处理各委办局掌握的重点来(返)沪人员信息,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防控网络。
        排摸数据的“有用工匠”
        信息工作组的庞红、张霞、陆颖和她们的战友们从清晨忙到凌晨,平均每天要处理五六千条重点人员信息,密集的数据令人眼花缭乱。由于数据来源多、格式不一,人员信息存在大量错误、乱码、重复之处,为信息组带来巨大工作压力。陆颖曾为了确定一条关键信息,半夜3次到中心复核。关键时刻,慢防科“老法师”郑文蔚主动请缨,凭借从事生命统计的多年工作经验,联合同事张磊一起制作了可批量查询地址所属街道(镇)的excel编码程式,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校准效率,相比之前,平均每2000数据节省4小时,为街道(镇)追踪相关人员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为防控工作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区领导称赞为“有用工匠”。
         最特别的“义工”
        疾控的防病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其中有一位“义工”非常特别,她的到来不仅让人意外,更深深地感动了所有同事。蒋硕2年前进入了长宁疾控,是一个业务能力出色的年轻人。去年由于种种原因她从中心离职了,同事们都非常舍不得这个姑娘。当中心全体职工集结的时候,大家意外地发现已经离职的蒋硕回来了。“虽然我不是长宁疾控的员工了,但我愿意为大家再出一份力!”尚在哺乳期的蒋硕将孩子托付给先生,自己作为志愿者和大家再一次奋战在防病战线上。虽然已经不是同事,但大家能感受到和蒋硕彼此间的感情依然真挚,她的出现给紧张的防病战线带来一抹温暖。
        防化兵是军队中的专业兵种,在战场上第一时间找出污染源,从而保护保护己方部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心的防化部队来自检验实验室,检验员们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和辛勤的付出,帮助流调人员揪出病毒,让它们无处藏身。
        样品“守望者”
        当前百姓最关心的数据莫过于 “确诊病例”。然而不为大家所知的是,每一个确诊数据背后,都凝聚着疾控实验室检验人员的辛勤汗水。微生物检验科科长黄峥在每天防病例会后就再也不喝水,同事都很好奇,她却总是笑而不语。终于,大家从其他检验员那里打听到,这么做是为了确保检验结果更可靠。原来,每一个疑似病例样品被送到实验室后,需要进行持续6小时以上检验操作,为了防止样品受污染,检验人员须尽量减少离岗,包括喝水、吃饭、上洗手间;此外,他们需要穿戴全套隔离服,持续关注样品检验进度,从实验开始后便成为了样品“守望者”。 整整6小时,他们在闷热的状态下,一边细心操作、一边默默忍受,每次实验结束,浑身都湿透了。但是,每确诊一个疑似病例,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流调,更好地防控疫情,纵然辛苦,她和同事们都觉得很值得。
        这场战争还在继续,防病战士们也将书写更多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下,这次疫情终将被扑灭,这场防病战争的胜利最终属于我们!(供稿单位:上海上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官网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010-68838191